北京市大興區(qū)林校路街道有60個老舊小區(qū),全區(qū)最多。12345訴求大數(shù)據(jù)顯示,這些小區(qū)“停車難”訴求排名榜首。為解決居民的“急難愁盼”,街道啟動了“新增一個車位”行動。
有車的居民拍手叫好,沒車的居民有點兒不愿意,“小區(qū)里面積有限,增車位,就得占綠化面積,我以后上哪遛彎兒去?”
車位和綠化能不能兼得?“難!哪兒有地兒呀!”居民說。
興政東里北院小區(qū)解開了這道難題,車位和綠化面積實現(xiàn)“雙增加”!
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興政東里北院小區(qū),最近剛剛新增了26個車位,加上之前就有的40多個車位,基本可以滿足居民的需求。“我現(xiàn)在也能‘一把入庫’了。”居民張琪說。仔細一看,這里的車位有些特別,車位里鋪的都是圓孔磚,一簇簇幾厘米高的小草已經(jīng)在圓孔磚里露出了頭,生機勃勃。再往東看,50平方米的休閑空間被綠化帶環(huán)繞,幾位老人正在“拉家常”。
“這些車位和綠化,都是和居民‘拉家常’商量出來的。”街道包社區(qū)干部郭穎說,這片車位所在的位置,過去是自行車棚,停著不少“僵尸車”。小花壇也名不副實,“因為缺少養(yǎng)護,里面花草少得可憐,堆放著不少雜物,有很大的安全隱患。”郭穎說,不少有車的居民提出,車棚花壇早就沒了使用價值,能不能都改成車位?家里沒車的老年居民則不同意拆花壇。
郭穎琢磨,這事兒可不能“一拆了之”,資源有限,如果不能合理分配,充分挖掘空間潛能,就會讓居民之間產(chǎn)生新的矛盾,“車位多了,綠化少了,這不符合居民的根本利益。”
可面積有限,車位和綠化能“兼得”嗎?郭穎請來居委會、業(yè)委會、物業(yè)代表,和居民代表一起在小區(qū)里遛彎兒,“拉家常”尋找解決問題的“鑰匙”。腳踩水泥鋪就的老車位,一位居民突然有了靈感,“車位也能綠化啊,念壇公園里不就是這么干的!用圓孔磚,讓草長出來,也不耽誤停車。”念壇公園是林校路街道轄區(qū)內的一處濱水空間,居民都愛去。“這辦法行!”大家眼前一亮。
當天,各個樓門就都貼出了改造方案——清理雜物和“僵尸車”,車棚和花壇拆除后,騰出的空間建設停車位,車位用圓孔磚鋪設,里面撒草籽,周圍再用花卉綠化。之前堆放雜物的30多平方米空間,建設新的自行車棚。最東邊再建設個休閑空間,連同單元門前的路也一同修繕,防止居民崴腳。
這個方案,居民全都滿意,很快就開始施工。
聽說興政東里北院在車位和綠化上實現(xiàn)了“兼得”,林校北里社區(qū)黨委書記、居委會主任陳秀娟馬上來“取經(jīng)”。一圈轉下來,不虛此行,陳秀娟很感慨,“小區(qū)里的事兒,還是要多多傾聽居民建議,靈活變通,辦法總比困難多。”
現(xiàn)在,林校北里社區(qū)也正在新增停車位和綠化,居民們都很上心。蟬鳴聲中,大伙兒搖著蒲扇,喝著茉莉花茶,你一言,我一語地“拉家常”,給居委會建言獻策。在3號樓到9號樓所在的院子里,中央?yún)^(qū)域的300平方米自行車棚已經(jīng)拆除,將改建成30多個車位,車位里鋪的也是圓孔磚。院子最北邊,曾經(jīng)的違建房也拆了,將按照居民建議改造成親子活動空間,小區(qū)里老人孩子比較多,親子空間與居民樓有一定距離,孩子們玩鬧的聲音不至于擾民。19號樓到21號樓所在的院子里,新車位旁邊要栽什么樹,也充分聽取了居民建議,“最后選擇了梧桐樹,能長得很高大,給愛車遮陰,還不像松樹那樣滴油,也不會跟楊樹一樣飛毛。”陳秀娟說。
挖潛增車位,滿足了有車居民的需求;最大限度增加綠化面積,千方百計開辟活動空間,又滿足了老人和孩子的休閑需求。目前,這項“一舉兩得”的創(chuàng)新機制已在林校路街道60個老舊小區(qū)全面鋪開,到今年年底,預計能新增車位700余個。小區(qū)里,停車方便了,也變得更美了。
記者手記
“拉家常”讓大家都滿意
老舊小區(qū),“停車難”訴求量確實高,可如果“頭疼醫(yī)頭,腳疼醫(yī)腳”,把本就不足的綠地變成車位,就可能引起沒車居民的不滿,引發(fā)新的矛盾和訴求。
怎么辦?興政東里北院小區(qū)的“拉家常”,是個有效的議事方式。小區(qū)里的事兒,居民們一起商量著辦,大家充分表達訴求,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,最大限度滿足各方需求。
“拉家常”還能有意外之喜,比如,“車位里也能綠化”的創(chuàng)意,就來自居民的智慧。集體的智慧解決了難題,大家參與社區(qū)事務的積極性也提高了。
其實,小區(qū)里的事兒,居民的體會更真切,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,充分發(fā)揮居民的才智,才能把實事做到居民的心坎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