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對老年人無健康碼出行不便、網上就醫掛不上號、消費支付障礙重重等問題,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《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》,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高頻事項,提出了七個方面20條具體應對措施。
老年人進入科技盲區
當前科技的發展正在背離“科技改變生活”的初衷,隨著應用科技的發展,生活方式也越發便利,但對于老年人而言,卻并非如此。近日,兩則新聞被推上微博熱搜,一則是老人未激活社保卡,被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,另一則是老年人冒雨交社保,卻被告知需要手機支付。
兩則新聞展現了當代老年人在科技發展下,逐漸被社會主流“拋棄”的縮影。除了以上兩則新聞外,今年年初推行的健康碼,也在提升中老年人在疫情期間出行的難度。
難度來源于兩個方面,一個是準入門檻,獲取一張二維碼,需要使用智能手機填寫信息,然而大多數老年人難以理解智能手機的操作邏輯,同時對智能手機功能的需求偏低,相比起智能手機,老年人更傾向于使用功能簡單的功能機。另一方面,健康碼的獲取需要經過多個步驟,老年人無法獨立完成信息的填寫,老年人,最終被一張二維碼困在家中。
諸如此類的事件層出不窮,但老年人的生活卻沒有改善,老年人已經進入科技發展的盲區。背后的原因在于,互聯網是一個年輕的行業,一方面,作為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發展而來的產物,互聯網產業與老年人存在天然的隔閡,老年人想要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,就需要學習移動設備的操作邏輯,這對于老年人而言難度不低。
另一方面,互聯網是匯集了年輕人的行業,從底層員工到總裁,無一例外不是年輕人,這導致互聯網決策,從上到下,更加注重年輕人的需求,同時因為視角的問題,更加容易讓老年人進入服務的盲區中,在設計、研發產品時,沒有將老年人的需求與實際使用情況考慮在內。老年人被科技發展甩在后頭,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便利,而老年人不僅無法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,甚至基本需求也逐漸得不到滿足,數字鴻溝越來越深。
彩電行業把握銀發機遇
被忽略的老年人實際上涵蓋了一個龐大的市場,我國于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,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。數據顯示,2018年我國銀發經濟相關產業規模超過3.7萬億元,預計在2021年可達5.7億元。
占據老年人市場的是醫療、養老、老年教育等領域,而當代互聯網與科技產業卻在此缺位。以電視為例,隨著互聯網發展,智能電視逐漸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,IPTV、OTT TV等視聽方式快速普及,但與互聯網疏離的老年人群在因此而掉隊。
當前智能電視影視資源集中在優愛騰等線上平臺,由于內容庫龐大,且用戶自主選擇性強的原因,老年人獲取內容的難度在提升。老年人無法適應智能電視的觀看模式,而更加習慣于觀看電視直播,智能電視功能無法觸達老年人用戶。此外智能電視內置操作系統,對于老年人而言,操作難度相差無幾,即便老年人不看點播內容,也很難切換到直播內容。
以上種種都是智能電視切入互聯網領域為老年人帶來的不適感,智能電視不斷在年輕人的需求上深耕,甚至推出少兒模式,卻漠視老年人的基本需求。而問題在于,從用戶層面老看,老年人對電視產品的需求更大,數據顯示45歲以上人群使用智能電視的頻率高于45歲以下用戶,其中45歲以上用戶每天夠看智能電視的占比高達79%。
這意味著,對于電視產業而言,老年人群背后蘊含了一個龐大的市場。近年來電視產業在細分領域尋找機遇,然而成效甚微,原因在于,大部分細分品類針對的是年輕人的需求。國家印發的《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》在智能終端方面明確提出了解決方案:對智能終端產品進行適老化改造;鼓勵提供“長輩模式”,將無障礙改造納入日常更新維護;廠商為老年人產品提供專門手冊和教程等等,從政策層面給智能電視廠商指明了方向。
關鍵詞: 彩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