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年外貿真的挺難,出現了太多以往從未有過的問題,客戶臨時取消訂單、貨物積壓在海外港口等,廠商就算有訂單也不敢接。”在慈溪從事小家電行業多年的余雪輝告訴第一財經記者。
浙江省慈溪市素有“家電之都”的美稱,主攻出口的慈溪小家電市場正經歷著疫情帶來的考驗。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,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,局部物流網絡不暢,消費者習慣發生改變,小家電出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保訂單和保資金成了不少小家電企業主的共識。對于這一行業而言,3月至5月是接單旺季,如今已過一個半月時間,接單量較去年同期明顯下滑,企業擔憂未來幾個月內可能面臨無單可做的窘境。
不過,“危”與“機”總是并存,疫情正倒逼小家電行業進行改革。一方面,企業主開拓跨境電商市場,將B2B模式下的傳統家電外貿與B2C結合,以“小批量多批次”的銷售方式求得生存空間;另一方面,提高國內市場占比,深挖客群,或下沉渠道,或布局高端品牌。
“成熟的產業鏈是慈溪在這場戰‘疫’中最大的法寶。”余雪輝稱。
糾結:有訂單也不敢接
自興起至今,慈溪小家電已成為慈溪外貿出口的支柱產業,去年,小家電出口額占全市出口額的近40%,然而,受疫情在境外蔓延的影響,慈溪小家電的出口之路正變得坎坷。
“大家是既著急,又迷茫,也不知道該如何使勁,畢竟這不是單個企業或者行業能夠改變的事情,有一種熬著的感覺。”余雪輝向第一財經記者感嘆道。作為一名從事小家電外貿行業多年的“廠二代”,他直言,現在是考慮如何活下去的問題,而不是活得好不好的問題。
訂單下滑是慈溪小家電企業面臨的一大困境。這些小家電主要出口美國、法國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德國等歐美地區,而上述地區目前又是疫情高發區,受沖擊頗為明顯。多數企業新接訂單可能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,甚至是30%、40%左右。
3月至5月是小家電企業接訂單的旺季,如今,已過去一個半月,企業接單情況不容樂觀。記者了解到,一家從事電暖器制造的企業今年3月份僅接了不到2000萬元的訂單,而在往年,接單量通常在4000萬元以上。
“就一季度來說,因為有春節前的訂單支撐,大多企業還是有活兒干,差不多還能做1~2個月,如果海外疫情到4月底或5月中旬還未好轉,許多企業就會面臨無單可做的情況。沒有訂單,企業很難活下去。”該電暖器制造商說。
與此同時,對于有些企業而言,即便是有訂單也不敢接,這種“不敢”的擔憂主要來自于客戶可能隨時取消訂單,以及局部物流網絡的不暢。
“我們最近接的一個墨西哥的訂單,就接得十分糾結,”余雪輝告訴記者,不接單企業就無法開工,但另一方面,接單后如果客戶臨時取消訂單,就算有出口信用保險,對于廠家而言,也無法追回損失。
還有企業為了對沖風險,與客戶商談提高預付款的比例,比如將預付款提至30%甚至更高,然而這一方法也并不可行。有業務員反饋稱:“如今有訂單都這么難了,再去談提高付款比例更不容易,而且通常客戶還會希望廠商降低付款比例。”
即便是訂單如期生產出來,之后的物流也是一大難題。一些產品到了國外港口,由于港口工人減少,原來3天可完成的檢查工作延長至10多天,產品只能堆積在碼頭,無法即時進倉;有時進倉后,配送效率變低,配送時間可能長達1個月。
另外,物流價格也在同步上漲,記者了解到,近期由于船員減少,針對小家電的海運價格上漲了約10%;空運方面,更是一周一變,此前是每公斤40多元,后來逐漸漲到60多元、70多元,一度超過100元。
“前一個月擔心工廠復工不足,訂單不能及時交貨,現在貨可算是交出來,又要擔心能否進到海外倉庫,能否送到客戶手中。”余雪輝如是說道。
這也導致企業現金流壓力的加大。一般而言,從客戶提單之后算起,小家電企業的回款期是60天,最長甚至到90天。但對于廠商來說,從備貨到回款則差不多需要120天至130天左右。在銀行信貸方面,目前針對小微企業的支持較多,相較之下,慈溪規上企業(年主營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)所獲得的信貸優惠有限。
不過,仍然有利好因素存在。近期,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連續多日下跌,在岸人民幣已從前期的6.8左右跌至7.0上下,并在小幅區間內維持波動,一定程度上利好企業出口。同時,由于需求減弱,以塑料為主的原材料價格下跌,廠商利潤空間擴大,不過也存在客戶壓價的情況。
“比如出口到俄羅斯的電暖器,價格已經給到去年的最低價了,客戶仍希望能再降幾個點,多數情況下,廠商會選擇讓利,不然就會出現嚴重開工不足。”上述電暖氣制造商告訴記者。
自救:趁勢轉型
囿于困境,企業并非坐以待斃,疫情的到來正倒逼慈溪小家電企業轉型以及開拓新市場。
一個大方向即是轉向跨境電商。不同于傳統外貿“先有訂單再生產”的B2B模式,跨境電商則是先生產產品,再運送至海外倉,通過各平臺的運營進行銷售。相比傳統外貿,跨境電商通常是“小訂單”,且需要承擔更大的壓庫存風險和資金賬期風險。也因此,一些企業主盡管意識到了互聯網的紅利,但一時之間難以轉變運營思維。
余雪輝步入跨境電商領域是在2014年,在行業內屬于較早“吃螃蟹”的一批人。如今作為慈溪電子商務協會會長,他告訴記者,“之前一直猶豫是否要轉型的很多企業近期都在嘗試邁出第一步。”最直接的反應就是,越來越多的企業參加線上招商會,發掘新機遇,不少企業選擇“兩條腿走路”,即B2B和B2C同時進行。
疫情期間,余雪輝已體驗到了互聯網平臺帶來的機會。在一季度,相比外貿營收下降30%,余雪輝公司的跨境電商業務增長了逾50%。其中,由于國外多個國家要求居民居家防疫,割草機這一產品在近期銷量倍增,這也反映了,隨著消費者生活習慣的改變,部分電器未來的市場增長潛力巨大。
有業內人士分析,對于慈溪小家電企業而言,通過向跨境電商轉型可以直達海外消費者,能夠更快速、精準了解海外用戶的需求和市場反饋;同時,在目前物流和渠道全球化特征愈發明顯的背景下,發展跨境電商正當其時,且這種小批量多批次的經營模式,試錯成本也并不高,值得企業嘗試。
除了轉向跨境電商,瞄準國內市場、靠內銷“補缺”也成了不少小家電企業主的選擇。“國內小家電市場中,仍有大量需求沒有得到滿足,這些空白正等著填補,這么大的市場,企業不可能視而不見,”上述電暖器制造商說,“正好可以趁著這個時期開拓國內市場,提高內銷占比。”
但橫亙在他們面前的難題是,做外貿時企業經營的思維、接單生產的模式,以及產品線的相關要求、產品認證等都需要調整、重新布局,比如生產適合國內消費者使用習慣的產品。至于調整所需的時間,短則1個月,長則半年。據了解,為了消化產能壓力、更快打入國內市場,已有企業選擇入駐電商平臺、直播平臺等多種渠道。
而在布局國內市場時,小家電企業通常會有兩種選擇,一是選擇渠道下沉,擴大客群,依靠規模打價格戰,有了外貿企業的加入,業內的共識是今年國內對下沉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;二是選擇消費升級,走精品路線,以高顏值、便捷實用等特征拉高價格,這就提升了公司對產品創新的要求。
“實際上相當于倒逼企業進行改革,相比市場下沉,打造精品的難度更大。”余雪輝說,企業要先對目標產品開展市場調研、質量評估、樣品試用等舉措,以確定產品是否符合消費者需求,另外還要做好售后服務,確保消費者的權益。
抱團:產業鏈優勢仍在
在疫情這場考驗中,變化的是企業和市場,不變的是慈溪家電產業鏈的優勢。
作為全國三大家電集群之一,歷經多年打拼,慈溪家電企業已形成了一條從零配件生產到整機制造的龐大產業鏈,配套半徑短、物流成本低是其主要優勢,產品涉及電熱鍋、冰箱、彩電、電風扇、洗衣機等多個系列。
比如組裝一臺普通家電所需的成百上千個零部件,基本可在慈溪市方圓20公里內找到相應的供應商,除客戶指定供應商外,這為企業迅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產業基礎。
“不同于輕紡織類產品,比較容易轉到東南亞地區或者東歐地區等,家電制造方面,哪怕是常規產品也包含了上百個零件,少一個就很難完成。”他稱,“企業可以搬走,但產業鏈卻搬不走。”得益于此,余雪輝認為,疫情并不會對全球家電產業供應鏈產生太大影響。
而成熟產業鏈的背后則是企業的抱團發展,也因此,在這場戰“疫”中,每個小家電企業并非是單打獨斗,而是“一榮俱榮,一損俱損”。
另外,余雪輝還稱,對于歐美等國家來說,并沒有動力將家電制造遷回國內。家電制造屬于性價比較低的生意,一家出口企業一年凈利潤大概只有3%、4%左右,同時對產業集聚性要求較高,因此制造基地大概率仍是在慈溪、順德和青島。
但還需一提的是,歷來重制造輕營銷,以代工廠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,使得慈溪小家電缺少自主品牌,這也是其發展中的較大短板。縱觀國內,發軔于慈溪的知名家電品牌寥寥無幾,僅公牛電器和方太電器耳熟能詳。
曾有分析將標準產業結構比喻為啞鈴式結構,即兩頭大中間小,兩頭分別是品牌和技術,中間是制造,而慈溪的家電集群機構多被認為是橄欖形結構,即品牌、技術小,制造大。
如今,慈溪小家電在做好代工的同時正布局品牌建設,余雪輝就是其中一員。目前,他的公司主抓營銷和研發,兩端制造交給專業工廠,如此分工合作以達到效益最大化。他告訴記者,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是行業眾心所向,也是繼代工生產后,慈溪小家電未來新的增長機會。
關鍵詞: 小家電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