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正在向就業方傳導,家電制造端也無以幸免。近日,網傳海爾、海信將大規模裁員,截至發稿時間,海爾回應稱此消息不實,公司并未裁員;海信方面則證明裁員屬實,但“裁員萬人”數據不實。
海信集團官方聲明稱,“受全球疫情影響,家電行業國內外市場均出現較大規模下滑。海信海外業務收入占集團整體收入已超40%,經營形式更加嚴峻。我們和所有企業一樣,面臨渡過難關、保住數萬名優秀員工飯碗的艱苦挑戰。為此我們采取高管帶頭降薪、通過末位淘汰加速員工隊伍優勝劣汰等措施,激發全員斗志,層層傳遞壓力,提高系統效率,以穩定業績,通過逆境鍛造更加健康的企業肌體。”
截至4月13日,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累計超過184萬,世界范圍內的封商、封關、封運仍在持續。如果說2月份是中國在“感冒”,世界供應鏈“打噴嚏”;那么現在,整個海外市場都“沉沒”了,全球經濟衰退陰霾如影隨形。在這一大背景下,對于家電企業的裁員更需理性看待。
在與眾家電企業的交流中,中國家電網記者了解到,一季度國內家電市場遭遇斷崖式下跌,行業整體降幅或達45%以上。董明珠直言,2月份格力電器損失在200億元左右,這幾乎相當于其2019年的凈利潤。其他企業雖尚未發布相關數據,但營收大幅下滑幾成定局。
2月份,不少企業復工復產主要為應對2019年11月、12月已簽訂的外貿訂單,當時出于對中國國內疫情的擔心,一些外商在2月份加速催單;從3月中旬開始,國內企業復工復產有序進行,但國外形式急轉之下,之前在催單的外商,不少選擇延遲交貨或取消訂單。內銷尚未恢復,外銷又遭重創,對家電行業形成了雙重打擊。
有行業分析人士認為,新冠疫情在海外市場的肆虐,為我們的外向型經濟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。“事實上,在國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,行業保持了樂觀信心,這源于大家對于中國政府的信念,相信我們一定能控制疫情;但現在,疫情在海外有‘失控’跡象,這讓我們難以估量未來新冠對經濟的影響最終會有多大。因而,無論是在海外布局有生產基地,還是國內的OEM出口,影響都很大。”
他認為,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中,企業需要通過“開源節流”創造生存發展空間。但目前而言,“開源”顯然難以實現,從內銷看,國內消費信心受到未來收入預期影響,更加趨于理性化,某些家電產品上的非必要開支取消或延遲,市場啟動尚需時日;從外銷看,海外市場已趨于停滯。此時,唯有“節流”選項,裁員成為企業斷臂求生的重要手段。
“事實上,永續經營的組織只存在于經濟學理論中;如果我們將企業視作有機體,那么在起伏的經濟浪潮中,這些生命的客體必須選擇自救。包括零售業、餐飲業、互聯網產業、航空業,都在這樣做,裁員減肥,提升自身‘免疫力’。”
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,裁員是企業實現“自我重生”的必要途徑,“裁員,可以幫助企業卸下一部分經營包袱,輕裝上陣。如果不允許裁員,而是任由企業被‘拖垮’,那將影響與企業相關的整個產業鏈條,包括上游供應商、下游零售業,以及配套服務商。相比個人的裁撤,企業的‘死亡’會引發社會的多米諾骨牌效應。在這一方面,日企已經給我們上了一課。”
不過,該分析人士同樣指出,企業解除與員工的勞動合同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,做好被解雇員工的善后工作,以防引發員工情緒的較大反彈。
在普遍焦慮的行業中,部分家電企業表現逆流而上。最近,格蘭仕宣布2020年初制定的企業發展目標不變,并將新增招聘1,4000個工作崗位,涉及中高層管理人員、專家和工程師、應屆畢業生以及各類技工人員。
2020年對于企業和個人都是“不容易的一年”,我們無法重啟它,只能更加努力去適應業已到來的改變!
關鍵詞: 裁員